经济建设

时间:2025-05-16 17: 03
【字号:
浏览次数: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初步核算,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实现233.8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9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62.37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110.67亿元,增长7.3%。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62.25亿元、增长2.8%,工业增加值为48.21亿元、增长3%,建筑业增加值为14.59亿元、增长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23.19亿元、增长2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0.26亿元、增长3.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4.25亿元、增长1.5%,金融业增加值为9.36亿元、增长0.9%,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4.57亿元、下降0.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为47.15亿元、增长2.5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0:26.7:4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0%、12.9%、71.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0.6、3.3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优化提升。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771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112户、占比为19.27%,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629户、占比为80.21%,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0户、占比为0.51%。年末市场主体总量60820户、下降2%,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6户、增长3.6%,私营企业12607户、下降1.95%,个体工商户46472户、下降2.33%。“四上”企业达48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46家,资质以上建筑及房地产业85家,限上批零住餐22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29家。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6个计划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投资项目占项目投资比重29.5%,较去年提高4.5个百分点。69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3.2%。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11.83亿元,同比增长5.1%,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1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62.4亿元,同比增长1.8%。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86.5%。我县被确定为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县,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名单,济宁海螺“零外购电”智慧园区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2家企业入选省先进节水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推广目录,1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成功招引宁德时代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367台。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常住人口52.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85万人,农村人口27.2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7.69%、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稳中向好。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06.4亿元,增长3%。其中农业57.6亿元、增长3%,林业1.8亿元、增长8.9%,牧业34.6亿元、增长1.7%,渔业1.3亿元、下降0.3%,农林牧渔服务业11.1亿元、增长11.5%。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比例为54.1:1.7:32.5:1.2:10.5。

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1.1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2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1.9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53.3:46.7。其中:夏粮面积24.1万亩,秋粮面积35.1万亩,小麦播种面积24.1万亩,玉米播种面积25.5万亩,谷子面积0.3万亩,豆类面积1.5万亩,薯类播种面积7.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0.5万亩,棉花播种面积0.1万亩,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1.7万亩,瓜类8.3万亩。

主要农产品供应稳定。全县粮食总产量 25.5万吨,单产430.2公斤/亩、增长0.2%。其中,夏粮9.6万吨,单产397.73公斤/亩、增长1.1%;秋粮15.9万吨,单产452.51公斤/亩、下降0.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9.9万吨,单产3225.1公斤/亩、增长1.1%;油料产量5.9万吨,单产285.6公斤/亩、增长0.3%;水果产量6.2吨。年末生猪存栏23.9万头、下降36.1%,出栏40.6万头、下降22.1%;牛存栏0.9万头、下降36.7%,出栏1.5万头、增长3.4%;羊存栏11.6万只、下降42.5%,出栏20万只、下降21.9%;禽存栏626.6万只、下降4.1%,出栏1599.3万只、增长11.1%。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6.3万吨,下降9.5%。禽蛋产量6.5万吨,下降2.1%。

林业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实施荒山造林2795亩,荒山绿化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完善森林火灾网格化防控体系,连续6年实现“零火情”。修复古树11株,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飞机防治40.2万亩次,地面人工防治15万亩次。承办全省林业保护发展研讨会。

水产品养殖发展良好。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200公顷,水产品产量3491吨、增长2.1%。

农业生产条件质效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59.66万千瓦,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28446台。全县机耕面积47328.9公顷,机播面积63087.1公顷,机电灌溉面积33368公顷。小麦、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99%、96.53%。

乡村振兴亮点纷呈。利丰食品“柳絮”牌商品获出口商品品牌证明书,鸿润食品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圆月食品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十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杨柳镇、泉林镇、星村镇被评为山东省乡村特色产业专业镇,泗河街道西曲泗村、泉林镇青龙庄村、高峪镇崔家庄村、圣水峪镇东仲都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泗水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绩效评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泗水地瓜”入选“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第三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第三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完成5个农产品绿色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181个。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1个、市级7个,新增省级创建名额3个、市级21个。规划建设市级示范片区12个,总投资11.3亿元建设重点项目83个。全县注册合作社1392家、家庭农场1334家,各级示范社164家(国家级2家、省级33家、市级34家、县级95家),示范场103家(省级7家、市级37家、县级59家)。承办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东部大区赛。开展农民培训1600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大师1人,获评齐鲁乡村之星2人,获评“头雁”人才8人,培育高素质农民300人。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改善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4.9%,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1%。

建筑业稳定运行。全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8亿元,同比下降13.4%。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低位运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1亿元,同比下降57.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下降83.8%,第二产业下降70.2%,第三产业下降43.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1.4:31.6:67。分领域看,民间投资同比下降56.4%,占全部投资比重79.8%,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下降70.2%。

房地产市场运行疲软。房地产投资22.8亿元,同比下降16%;房地产销售面积59.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8%。



服务业

服务业经济恢复调整。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下降27.1%。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3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67.7%,房地产业下降31.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2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31.7%,居民服务、修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5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16.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18%。

交通运输事业不断提升。投资2300余万元累计改造提升农村公路93公里。投入1810万元实施县道预防性养护工程151.3公里,县道“好路率”达83%,居全市榜首。东仲都至夹山头旅游公路获评全市“最美农村路”。“汽车站—小黄沟”“汽车站—圣水峪”两条线路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客货邮融合补贴线路。投入77万元完善提升县道沿线28所学校的道路安防设施和校车安全保障设施。全县公路里程1921.322公里,其中国道71.789公里,省道55.787公里,县道203.33公里,乡道231.631公里,村道1358.785公里。等级路通车里程1921.3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11公里、一级公路63.456公里、二级公路58.921公里、三级公路263.215公里、四级公路1512.62公里。


财政金融

财税运行稳健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9.2亿元,同比下降3.1%,税收占比6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5亿元,同比下降1.9%。

金融市场较快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99.7亿元,较年初增加41亿元、增长11.4%,其中住户存款343.9亿元,较年初增加35.8亿元、增长11.6%;贷款余额245.2亿元,较年初增加33.8亿元、增长16%。


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逐步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9.5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亿元,同比下降6.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105.6亿元、下降1.5%,乡村33.9亿元、下降3.4%。限额以上零售额中,批发业实现1.9亿元、下降40.7%,零售业15.4亿元、下降24.1%,住宿业0.03亿元、下降58.4%,餐饮业3.9亿元、下降32%。

对外贸易高位增长。全县进出口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出口21.5亿元,同比增长54.4%,进口2.8亿元,同比增长122.1%。


来源:泗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