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圣水峪镇人民政府上线文字实录

时间:2025-08-28 09: 00
【字号:
浏览次数:


主持人:【“倾听百姓心声,接受群众监督”,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关注泗水县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正在直播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我是节目主持人杨雪,今天上线的嘉宾单位是圣水峪镇,带队走进直播间的是圣水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金秋。如果您在关注我们节目的过程中对圣水峪镇的相关工作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是有什么需要咨询和反映的问题,欢迎拨打热线电话4321123、4231711参与到节目当中。另外,您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搜索“泗水融媒”微信公众号关注我们节目的微信平台,进行留言互动。现在坐在我身边的这位就是圣水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金秋,您好,欢迎做客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先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王镇长:【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很荣幸做客“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与大家一起在线交流,借此机会,我代表圣水峪镇党委、政府,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圣水峪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真诚欢迎大家对我们圣水峪镇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对各位热心群众的提问,我和我的同事们将认真负责的给予解答,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同时来到直播间的嘉宾还有:党委副书记刘斌、党委副书记司攀、一级主任科员李富、副镇长骆乐,也欢迎您们来到直播间。王镇长,2025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现在即将进入9月份,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年以来体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发展情况好吗?】

王镇长:【好的,主持人。今年以来,圣水峪镇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构建“1+233”工作体系,奋力抓转型上项目,全力抓产业强链条,倾力抓民生保稳定,在争先进位中展现新担当、贡献新力量。我们抓住党建赋能“新引擎”,打好甘薯全产业链建设、特色林果规模化种植“组合拳”,吹响培育壮大乡居体验、休闲观光、农文旅融合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冲锋号”,跑出统筹推进龙湾湖、“圣地薯香”、长峰裕三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加速度”,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今年以来咱们圣水峪镇的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相信咱们镇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王镇长,您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吗?】

王镇长:【好的,主持人。5月23日,我们镇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为全县首个全国文明镇;成功创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椿树沟村成功获评省级和美乡村,今年以来共获得2个县级“蓝牌”奖励。1—7月份,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2600万元,已实现倍增;完成固投2.02亿元,增速17.6%;完成工业投资1.29亿元,同比增长23.2%;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8亿元,同比增长51%;现有规上工业企业6家,储备工业企业3家,力争2025年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

主持人:【王镇长,2025年是实施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年,据我所知,圣水峪镇可以说是我县乡村振兴的桥头堡,您能介绍一下咱们镇是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的呢?】

王镇长:【好的,主持人。一是党建领航,筑牢“桥头堡”。建立健全“三联五共”工作机制,深化村村、村社、村企“三联”模式,走出以“强村”领富帮带“弱村”共富之路。二是人才赋能,建设“主力军”。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2.0版本,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依托市级乡村振兴合伙人工作站,累计招募90名独立合伙人和20余个团队合伙人,共落地60余个合伙项目。建成全省首家实质化运营的清华大学工作站,累计吸引20余所重点高校的190余名师生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三是产业支撑,念好“致富经”。建立文旅餐饮为基础、多元业态为补充的产业格局,打造“虎咬瓜”地瓜主题店、滑雪场、柴烧制陶工坊等67个新业态,盘活闲置宅院发展精品民宿,带动500余人就业。打造特色品牌,创立“虎咬瓜”甘薯品牌,年销售甘薯制品1.5万余吨,产值8000余万元;新增泗水酸辣粉店,举办“千人嗦粉”活动,让泗水酸辣粉声名远扬。今年将全面铺开虎咬瓜、泗水酸辣粉加盟连锁,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四是深度融合,跑出“加速度”。立足农业大镇优势,建成年产值1600余万元、大棚121座的南仲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以甘薯、花生、草莓、苹果、核桃、油杏等为支撑产业的3.2万亩特色农业种植体系。立足生态文化优势,打造阅湖尚儒研学基地、龙湾湖文创街、阅湖知野营地等文旅项目,建成集“研学、培训、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休闲目的地。】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可以看到咱们圣水峪镇乡村振兴工作,可以说是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乡村振兴战略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刚才你提到了今年将统筹推进三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具体都是开展了哪些工作呢?】

王镇长:【好的,主持人。这方面的问题请党委副书记司攀同志回答吧。】

司书记:【好的。一是标杆引领推动扩面提质。聚焦龙湾湖省级示范区,做大做强东仲都村强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仲都大集”“仲意餐厅”“民俗体验”、景区配套服务等项目,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持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酸辣粉主题店、露营烧烤点、手工面条坊、石磨面粉坊等新业态,仲都研学综合体、圣源新格林、尧湾民俗等项目建设依次实施。二是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完善“育苗+种植+存储+加工+销售+文创”于一体的甘薯全产业链,建成东野村甘薯脱毒种苗扩繁基地,种苗远销广东、云南、陕西等甘薯主产区,实现泗水地瓜全国种;整合530万元省派第一书记资金,在东野村新建1处智能化地瓜窖,容积2.1万立方米、存储量2000余吨,10月份即可建成;发展2家甘薯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提升1万吨、达到3万余吨;改造提升道驿庄园,承接尼山圣境旅游团7万余人次。三是全域协同发展新建片区。新建“长峰裕”片区,盘活冯庄小学闲置资源,新建1处智慧中药饮片生产加工基地,现已投产运营,年产中药材1000余吨;整合土地资源,新建垠禾同宋堂、红日康仁堂2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冯庄旱地西瓜大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3处“共富工坊”,带动就业80余人,推进强村富民。】

主持人:【听了司书记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打造是十分成功的。司书记,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引擎,那咱们镇在人才培育方面又是做了哪些工作呢?】

司书记:【好的。我们坚持将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聚焦人员培养、结果运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政治素养、专业本领和廉洁定力,为全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支撑。人员培养方面,抓实干部队伍建设,将纪律挺在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讲党课等方式,组织全体党员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等,确保入脑入心,推动学以致用。加快镇党校规范化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力量、丰富培训形式,充分发挥“省重点乡镇党校”优势,统筹规划布局、组建师资队伍、健全乡土特色课程,今年以来,共开展培训班次6期,覆盖机关党员400余人次。结果运用方面,做到严管厚爱精细化。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注重把平时考核情况与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等相结合,及时向干部本人反馈考核结果,既肯定工作成绩、又指出存在问题,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偏、约束整改;对短板弱项开展培训培养、实践教育,切实发挥考核激励导向作用。】

主持人:【感谢司书记的介绍。司书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咱们镇全面打造甘薯全产业链,都是做了哪些工作呢?】

司书记:【好的。我们依托富硒砂壤的独特禀赋和深厚的甘薯种植传统,聚焦“小甘薯”做活“大文章”,将“土特产”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强村富民“金招牌”。一是聚焦优质品种,练好育苗扩繁“基本功”。着眼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联合研发优质早熟品种“泗薯1号”,成为全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县域甘薯品种。打造东野村甘薯脱毒种苗扩繁基地,今年新建15个育苗大棚,总数达到400个以上,年育脱毒种苗3亿株。二是聚焦提高亩产,下好技术推广“统筹棋”。着眼农产品质量供需匹配,通过“村党支部+甘薯种植合作社”,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推进零散种植向集中连片种植转变。现有甘薯标准化种植4万余亩,亩均增产800—1500斤,产量4000斤—6000斤。三是聚焦销售渠道,打牢储存交易“基础桩”。线下对接周边城市商超及批发市场,线上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并打造了第一书记直播间,引导宏品、海波薯业等相关企业开展品牌营销和电商直播,确保产品稳定销售。坚持因村制宜,引导群众改造小型甘薯存储窖,增加甘薯仓储容量,今年将新建地瓜窖,着力提升整体仓储能力,确保错峰上市增加农户收入。四是聚焦生产加工,培育龙头企业 “延链条”。坚持外部招商、内部挖潜,激活华润鲁源食品、山娃农业2家龙头企业潜能,推动甘薯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在加工休闲食品的基础上,积极研发甘薯蛋白、甘薯全粉等食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借助“泗水地瓜”产品的影响力,加大“虎咬瓜”“泗水酸辣粉”等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产品附加值提升。五是聚焦增收致富,跑出联农带农“加速度”。拓展地瓜主题农耕研学,打造地瓜品牌小镇,发展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甘薯文化展示等项目,将甘薯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拓展产业功能。辐射带动周边60万亩甘薯种植,带动全镇1万余户发展甘薯种植,年收入5万元以上种植户达200余户,带动就业1000余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9年翻两番。】

主持人:【谢谢司书记的介绍,让我们对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我们稍事休息进段广告,广告之后继续进行下面的节目。】

【加栏目中间过度】

主持人:【欢迎回来,听众朋友。您现在关注的是泗水县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正在直播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今天上线的嘉宾单位是圣水峪镇,带队走进直播间的是圣水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金秋。同时来到直播间的嘉宾还有:党委副书记刘斌、党委副书记司攀、一级主任科员李富、副镇长骆乐。如果您工作、生活在圣水峪镇,对圣水峪镇的发展建设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有事情需要咨询、有问题需要反映、有困难需要帮助,欢迎您拨打热线电话参与到节目当中。我们的热线电话请记住是4321123、4231711,随时期待着您的参与。王镇长,节假日期间不少人到咱圣水峪镇观光旅游,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充分认可,那在文化旅游方面都是开展了哪些工作呢,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王镇长:【好的,主持人。这方面的问题请副镇长骆乐同志回答吧。】

骆镇长:【好的。圣水峪镇坚持“强文旅促繁荣、优生态惠民生”的工作理念,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提升乡村品质、开启幸福生活的关键举措,有力推动了产业升级、价值凸显、魅力提升,蹚出了一条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圣水峪模式”,先后荣获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省文旅名镇、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等1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一是节庆活动产业化突破。“乐游圣水峪·杏福春韵里”第六届杏花节在土洞村成功举办,以花为媒、以节兴旅,吸引游客5万余人,赏花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二是文旅融合品牌化打造。依托阅湖尚儒研学基地,开设“扎染体验”“陶艺制作”等特色课程,环龙湾湖的阅湖尚儒研学基地、龙湾湖文创街区、圣源阅湖山庄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年接待研学旅行团队3万余人、散客2万余人,实现营收2000万元。三是文旅活动创新性开展。春节期间,东仲都村举办“地瓜田 中国年”活动,将非遗文化融入节庆场景,五一期间,乡村理想生活季完美收官,鲁柘砚、泥塑、剪纸、儒陶等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暑假期间,龙湾乡旅咖啡节将乡村咖啡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济宁市美食街联赛泗水站在我镇阅湖研学基地(等闲谷小树林)、尼山鹿鸣庄户学院举办,吸引众多媒体与游客驻足体验。】

主持人:【感谢骆镇长的介绍。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增加群众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知道,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进步,群众追求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文化服务的多样性、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骆镇长,那咱们圣水峪镇都是做了哪些工作呢?】

骆镇长:【好的。一是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全镇 39 个行政村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全覆盖,并配备兼职管理员,各项文化活动开展基本正常,农村娱乐、体育设施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为前峪村新配备5件体育健身器材,农村娱乐、体育设施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二是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丰富。依托公共文化阵地广泛开展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等公益性文艺演出。春节期间开展“灵蛇献瑞·巳巳如意”写春联送祝福活动,杏花节期间开展全镇文艺展演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乡村儒学讲堂管理进一步规范。建成标准化“乡村儒学讲堂”26 个,其中县级示范点3个,配备儒学讲师10名,2025年以来共开展活动130场,覆盖3600 余人次。四是老人助餐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主持人:【感谢骆镇长的介绍。据我所知,圣水峪镇打造了“暖心助餐行 圣地夕阳红”这一品牌,可以说用小餐桌托起了大民生,咱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吗?】

王镇长:【好的,主持人。这方面的问题请党委副书记刘斌同志回答吧。】

刘书记:【好的。一是党建筑基,织密服务网络。镇党委将“暖心助餐”列为书记领办项目,构建“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联动机制,压实责任链条。目前,26个村建成标准化助餐点,13个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灵活开展服务。创新“财政反哺+集体兜底+社会助力”多元筹资模式,镇财政年列支专项资金并建立奖补机制,各村依据实情投入3000至8000元不等,同时链接泗水微公益协会及爱心企业资源,累计接收爱心物资3余吨。二是多元协同,盘活治理资源。我镇以助餐点为圆心,盘活闲置场所33处建设幸福食堂,打造“文化助餐”样板,创设“逢九饺子宴”等特色活动。整合“专业社工+公益岗+村民互助”及医院、公益组织力量,形成服务梯队,并优先聘用脱贫户担任“助餐协管员”,实现就业增收与服务提质双赢。探索“一键呼叫”系统,联动镇卫生院建立15分钟应急响应圈。三是功能拓展,“助餐+”联动增效。创新构建“助餐+N”服务矩阵,将餐桌变为多功能治理平台。开展“防诈课堂进食堂”“饺子宴上识骗局”等活动,覆盖老年人8000余人次;利用助餐日宣讲医保等政策并现场办理业务。在小城子村等12个站点推行“餐前诵读”《孝经》、餐后“孝善评比”,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深化文化浸润。设立“和事佬”调解角,由乡贤、老党员等组成调解“智囊团”,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邻里矛盾6起。四是深化善治,激发内生动力。暖心助餐工程有效激发自治活力,村民自发成立“助餐监督会”,老年人组建“食堂议事团”推动适老化改造。德治风尚广泛培育,通过发放倡议书、线上线下宣传倡导孝亲敬老,并开发助餐小程序,增设“异地孝心捐款”功能,让外出务工子女可为父母预存餐费或捐赠,系统实时推送电子孝心卡及餐食照片,实现情感暖心联结。助餐点与“126群众工作法”深度融合,累计收集意见建议和社情民意信息20余条,建立清单推动落实。】 

主持人:【感谢刘书记的介绍,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老年人的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据了解,咱们圣水峪镇创新实施“126”工作法,大家还还不是很了解,刘书记,您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吗?】

刘书记:【好的。我们创新构建“126工作法”,坚持“事要解决、群众满意”,实行“现场看、当面议、桌上调”,以“一天双见面明症结、两天办结明结果、周六会商破难题”为核心框架,蹚出“三级书记解民忧、126闭环促满意、源头治理防风险”新路径,推动群众诉求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三率齐升”。“1”,即接收诉求当天与群众见面沟通,实现问题“一键直达”,建立“两见面”制度,村支部书记与诉求人见面或见话,同时向平安办主任反馈情况,重点掌握诉求办理情况,避免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特别是针对外出务工等特殊群体,通过亲属代诉、电话联系等方式沟通,确保诉求办理不隔夜、焦点问答不跑偏。“2”即诉求2天内办结,实现办理高质高效,区别群众诉求不同情形,建立“三色”清单,分为绿色通道(权责清晰事项即收即办、当天反馈)、黄色预警(需协同事项制定方案并承诺时限)、红色清单(不合理诉求按照“三到位一处理”进行办结),实现“简单诉求不过夜、复杂诉求有方案”。“6”即每周六召开镇党委会,重点研究跨部门、跨区域、人事分离、历史遗留等四类问题,确保“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主持人:【感谢刘书记的介绍。我们都知道,基础设施建设是镇域发展的根基所在,那王镇长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情况吗?】

王镇长:【好的,主持人。这方面的问题请一级主任科员李富同志回答吧。】

李主任:【好的。圣水峪镇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庄道路提升、水电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等工作,加快环湖路、南尧湾村至毛沃社区道路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是南尧湾村至毛沃社区道路工程是全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全县“十四五”规划项目,道路全长3.72公里,完成建设后,从日兰高速泗水出口到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约6公里,从鲁南高铁泗水南站到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约4公里,大幅缩短了日兰高速泗水出口、鲁南高铁泗水南站至示范区的距离,也缩短了泗水城区至泗水南站的距离。目前该道路已挂网招标,下个月完成招标,其后开工建设。二是圣水峪镇城乡融合发展中小型基础设施为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工代赈项目,7月份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00万元,该项目涉及冯家庄村、孙家庄等6个村庄,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圣水峪镇镇政府驻地至石砬村镇村连通道路(冯家庄至石砬村段),道路总长度5500米,路宽4.5米。该项目施工环节实施以工代赈方式,可有效带动周边重点群众就近就业,打通镇村连通道路基础设施。于7月底动工建设,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6年1月份竣工,完成修建后,将极大改善圣水峪镇东南部的道路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出行。三是改造提升村庄道路,孙家庄、冯家庄、申家沟、东卸甲等村实施村内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投资约500万元,共涉及6.5公里道路。四是谋划了一批道路工程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谋划了黄家庄村至安德村道路工程,全长4公里,同时谋划了前峪村至小城子村道路工程,全长5.4公里。】

主持人:【从李主任的介绍中,了解到咱们圣水峪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王镇长,对于2025年接下来的工作,咱们镇有哪些计划和展望?】

王镇长:【好的,主持人。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区位优势,依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坚持党建引领强根基,片区联建促发展,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新高地,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全域振兴新篇章,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主持人:【好,我们也衷心希望圣水峪镇接下来的发展越来越好,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再次感谢王镇长一行做客今天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之外,大家还可以通过我们的值班电话4231711,或者拨打场外监督电话4221909继续反映问题。下期上线的嘉宾单位是县审计局,同样期待您的积极参与。主持人杨雪,导播乔元兵、李德奎,摄像吴彬,节目监制郭春雪,感谢各位收听,下期再会!】


来源: 泗水县人民政府